温岭市科协开展2025年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巡讲活动
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感受科学的魅力,树立起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 3月10日至12日,温岭市科协邀请徐文耀、石磊、李建军、刘卓军、卢汉清、原魁、朱民才、孙保卫等8位科学家分别走进我市28所中小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零距离感受科学家风采。
徐文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一等奖、国家海洋局特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徐文耀教授从爆火电影《流浪地球》讲起,为滨海三小的学生们细致剖析电影里面的科技细节,用“为什么逃离太阳?如何逃离太阳?逃向哪里?”三个问题引导孩子们发出各种不同的疑问,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又用三步装大象的生动例子帮助学生迅速解疑,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活动结束,孩子们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徐教授成了校园里的“科学明星”,学生代表兴奋地向徐教授献上鲜花表示祝福与感谢。徐教授勉励同学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让自己保持理智,不要被困难打倒。孩子们纷纷表示这次的宣讲活动让他们深深感受到科学有趣,科学神奇。相信孩子们定能在科学家的指引下,点燃探究欲望,夯实创新之基,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
石磊,中国航天报社原总编辑,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委员会副主任,从事航天新闻出版工作30多年,全程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飞船研制发射的采访,策划组织中国火箭发展历程、载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的科普图书编写,写作航天科普图书30多部,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石磊教授为松门四小的师生们作了主题为《神奇的载人航天》讲座。她围绕着“火箭没有翅膀,它怎么飞上天?”“载人火箭和不载人火箭有什么区别?”“世界上第一个动物航天员是什么动物?”“太空生活和地面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等5个问题,从人类航天发展的历程讲起,逐步深入到载人航天的技术难点、航天员的严格选拔以及太空生活的独特体验等多个方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在最后,石教授表示:“希望能激发学生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向往,为他们种下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她还为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了由她编著的《探索月球》一书。
李建军,国家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博士,长期从事以恐龙为主的古脊椎动物学的科研、科普和展览等工作。主要研究恐龙足迹,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专著3部;并主持过大型野外恐龙化石的发掘工作,著有《恐龙从远古走来》等科普著作;完成了国内20多个自然类博物馆地质古生物展览的内容设计和布展指导工作。2011年和2013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曾获中国古生物学会颁发的首届“杨锺健科学传播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李建军教授通过主题为“探寻恐龙灭绝的真相”,为温岭九龙学校的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李教授带来了一枚珍贵的恐龙蛋化石供学生们传阅,这一难得的机会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史前生物的神秘魅力。随后,李教授详细阐述了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并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如霸王龙实际上是有羽毛的,窃蛋龙其实是孵蛋的好龙等,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生物世界的大门。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提问,李教授耐心解答,并亲自为每位学生签名留念。他鼓励学生们要勇于探索未知,培养科学精神,同时传授了科研就是不断纠错、追求真理的理念。
刘卓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长期从事机器证明、符号计算和数学机械化的研究工作。担任过国家攀登项目“机器证明及其应用”“数学机械化及其应用”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数学机械化与自动推理平台”的专家组成员。先后培养指导30余名研究生毕业,其中21人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横湖小学报告厅内涌动着智慧的火花,中国科学院刘卓军教授以一场《神奇的数学》主题讲座,带领四年级的学子开启了一场关于数字与图形的奇幻之旅。"为什么井盖是圆的?"讲座伊始,刘教授用这个生活化的问题叩开数学之门。当屏幕上旋转的圆形井盖与三角形、方形井盖对比演示时,学生们瞬间领悟:数学的简洁与智慧,早已融入人类文明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这个生动的引子,刘教授揭示数学的本质——它不仅是"数"与"形"的学问,更是人类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语言。刘教授还以"π的千年追寻"为线索,串联起阿基米德割圆术、祖冲之密率计算,直至现代航天器轨道校准的壮阔图景。讲座尾声,刘教授以"数学是未来的通行证"寄语学子。
卢汉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计算机学报》编委、中国信息标准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多篇。研究成果曾获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特殊津贴。
卢汉清教授为新河镇塘下小学四年级学生带来讲座《图像智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智慧》。从“工业革命演进历程”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们逐步探讨自动化与智能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讲解图像识别及其应用时,卢汉清教授系统回顾了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简单识别到如今的高精度、高效率,这一技术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他提到,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安全监控、门禁管理等传统领域,还渗透到了支付验证、社交娱乐等日常生活场景中。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服装搜索与推荐、植物识别、智能餐食结算、无人值守停车、多目标检测与跟踪、图像拼接、虚拟广告植入以及智能试衣镜等功能,都依赖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支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展示,卢教授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图像识别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这一技术在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应用潜力。
原魁,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与译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曾为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专业评审组成员与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高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原魁教授为滨海镇中学学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自动控制与机器人”的科普讲座。讲座伊始,原魁教授抛出的“什么是机器人”“为什么要做机器人”“机器人能做什么”三大问题瞬间引发了学生们的热议。在深入探讨"为什么要做机器人"这一问题时,原教授从四个维度进行了精辟阐述。他提出,机器人是快乐的缔造者;机器人是危险的承担者;机器人是极限的突破者;机器人是精准的执行者。当论及"机器人能做什么"时,原教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们全方位展示了机器人的强大功能。在深入浅出的讲解过程中,原魁教授匠心独运地融入了诸多机器人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学生们构建起系统化的认知框架。在阐释机器人的"大脑"——控制系统时,教授详细讲解了单片机和嵌入式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这些核心部件如何赋予机器人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能力。
朱民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研究员,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航天器测控工作,主要负责航天器轨道确定和控制的技术研究及地面相关系统研制开发,制定航天器测量控制实施方案,承担航天任务实施期间的组织管理。
朱民才教授为泽国镇第三小学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太空探索与航天科技的科普盛宴。“你知道的航天器有哪些?”“航天器进入地球阴影区怎么办?”活动伊始,朱民才教授抛出的一连串趣味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回应:“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测器!”轻松的交流点燃全场,也悄然引出航天飞行控制的核心命题。围绕“航天飞行控制的作用”“核心工作内容”与“操控原理”三大主题,朱教授以空间站交会对接、月球车远程操控等实例展开讲解。为便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载人航天的知识,他采用“视觉化”教学法:通过卫星轨道动态演示图解析“阴影区供电危机”的破解方案,播放航天测控中心实时指令视频展现“天地协同”的精密流程......朱教授强调,航天精神是“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探月工程的成功,也为新时代公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保卫,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原党委书记。曾多次参加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控制任务和卫星发射任务。作为航天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以亲身经历宣传辉煌的航天成就,诠释伟大的航天精神,分享感人的航天故事。
孙保卫教授为松门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充满魅力与激情的知识盛宴。讲座中,孙教授以亲身经历分享感人的航天故事,宣传辉煌的航天成就,诠释伟大的航天精神。他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详实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如此重大成就背后的故事。同学们时而聚精会神地聆听,时而被精彩的内容所吸引,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让更多孩子爱上航天,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孙教授在讲座结束时表示,“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始于一个小小的梦想,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航天英雄。”
从2010年开始,温岭市科协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巡讲团到温岭作巡回科普演讲,至今已有16年。本次活动不仅为温岭学子带来了一次科学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我们坚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们能够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